为响应“文化自信”的时代号召,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,近日,天津城建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组织中外学生团队,深入天津市开展以“丝路新语 ‘津’彩‘遗’夏”为主题的“三下乡”暑期社会实践活动。活动旨在引导青年学子在实践中感知、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并以国际化视角,搭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。
品津沽非遗神韵,承中华文脉之光
实践团队的首站,来到杨柳青古镇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郝桂芬的指导下,学生们首先领略了杨柳青剪纸的魅力。一把剪刀,一张红纸,在巧手翻飞间,栩栩如生的人物与花鸟跃然纸上,其精巧的构思与细腻的刀法让同学们赞叹不已。随后,团队参观了杨柳青木板年画博物馆,亲身体验了勾、刻、印、绘、裱的全过程,深刻感受到了年画艺术所承载的吉祥寓意与百年匠心。
为了更深入地探寻传统文化精髓,团队走进西青区中医院,开启了一场“沉浸式”的中医药文化之旅。在中药房,学生们学习了中药“辨、洗、润、切、炒、煅”的炮制技艺,感受到了中医药的严谨与博大。在院内广场,大家跟随老师练习太极拳,一招一式间体会着刚柔并济、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。系列的中医药理论讲座,更是让中外学生对这份中华民族的瑰宝有了全新的认识与敬意。
建中外交流课堂,谱社区美育新篇
学有所成,更要服务社会。实践团队带着满满的收获,来到天研社区,与社区正式建立“文化共建”关系。一场别开生面的“中华文化小课堂”在社区活动中心拉开帷幕。来自国际教育学院的中外学生们化身文化讲师,通过双语教学的形式,为社区的孩子们带来了剪纸、年画、古琴和漆扇四门传统文化体验课。
活动现场,国际留学生用流利的中文和自己的母语,向孩子们介绍这些艺术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,独特的视角激发了孩子们浓厚的兴趣。在实践环节,中外学生手把手地指导孩子们体验剪纸的奇妙、体验年画拓印的乐趣、聆听古琴的悠扬、制作漆扇的雅致。此外,团队成员还向社区的民间艺人学习了葫芦烫画技艺,实现了教学相长。琅琅的笑声与专注的神情交织,一颗颗热爱中华文化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悄然萌芽。
本次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,不仅是一次文化的寻根之旅,更是一次创新的传播之旅。天津城建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的青年学子们通过亲身体验与社会服务,深刻领悟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,并通过中外联动的创新形式,为社区文化建设注入了青春活力,成功地向社区儿童和国际友人讲好中国故事,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国际传播贡献了青春力量。